各市文化和旅游局(广播电视局),山东广播电视台、山东教育电视台,各纪录片创作传播机构:
近年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、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,经全行业共同努力,全省纪录片事业实现健康发展、取得了显著成绩,纪录片成为我省重要文化名片,“鲁派纪录片”形成品牌、获得广泛认可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要求,推动山东纪录片创作传播高质量发展,现制定如下意见。
一、总体目标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,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,充分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,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,按照“系统布局、做强主体、丰富题材、创新表达、打造精品、塑造品牌”的思路,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、时代内涵、齐鲁气派的纪录片精品,实现山东纪录片事业繁荣发展。到2027年,全省纪录片创作生产服务、引导、组织工作机制更加完善,专业化、精品化、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;“鲁派纪录片”品牌效应进一步突显,机构主体遍布全省、山东元素丰富多彩、创作风格特色鲜明、数量质量名列前茅,形成具有较高美誉度、强大影响力的山东模式。
——制作机构发展壮大。制作机构数量、规模持续扩大,构建以省级台为龙头、市县级台为骨干、影视制作机构和高校为补充、个人积极参与的“雁阵式”创作工作体系。培育一批卓越名机构、名创作团队、名制作人,形成强大制作力量。
——精品佳作层出叠见。每年策划储备一批重点选题,重点跟踪和扶持。坚持题材多样化、多元化,实现长、中、短、微全方位布局。每年推出10部左右有知名度、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,3部以上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或推优。
——创作质量显著提高。按照“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”的要求,省级机构创作的纪录片达到全国一流标准、形成独特风格。市县级制作机构创作手段更加丰富、艺术表现力明显提高,观赏性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。
——传播范围更远更广。纪录片在文化产品中的价值、作用更加突显,群众观看纪录片意识明显提高、文化习惯进一步养成。一批佳作在央视、省级卫视、头部网络视听平台播出。一批纪录片实现海外发行、落地,成为讲好山东故事、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。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丰富纪录片创作类型
1.加强规划引领。提高思想站位,拓宽创作视野,聚焦宣传阐释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,聚焦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,聚焦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,聚焦人民群众现实生活,创作推出紧扣时代脉搏、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佳作。立足山东经济大省、人口大省和文化大省优势,围绕“思想力量”“文明之光”“壮美山河”“奋进旋律”“平凡英雄”“人间烟火”等方向,打造特色鲜明、正能量充沛的纪录片节目集群。
2.丰富内容题材。实施“纪录片+”计划,挖掘山东地域特色、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,围绕山河湖海、特色品牌、典型人物、奋斗故事等,打造一批具有题材广度、思想深度、情感温度的纪录片精品。认真落实文化“两创”要求,挖掘山东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,做强文化题材纪录片。推动跨界创作,聚焦山东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高质量发展实践,围绕重大工程、工业制造、科技创新、乡村振兴、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,进一步丰富表现对象、拓展创作空间。
3.优化作品布局。积极推进纪录片创作挺进互联网主战场,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和受众观看习惯,制作具有高度网感、互动性强的纪录片佳作。坚持“长短结合”,在下力气抓好长纪录片制作的同时,鼓励各类机构尤其是市县制作机构发力短(微)纪录片创作,每年策划一批接地气、有灵气、有人气,鲜而活、小而美的内容题材。强化纪实精神,鼓励把镜头对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,反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,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观赏性。
(二)壮大纪录片创作主体
4.培育创作主体。大力支持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,打造我省纪录片创作“龙头”,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、在全国叫响品牌。支持市县播出机构发力纪录片创作,把纪录片作为重要节目类型,培育纪录片创作带头人,成为全省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力量。支持社会制作机构、高校投入纪录片创作。各类机构创新组织方式、运作模式,探索成立纪录片工作室等专业部门,实行项目化运作,健全完善资源配置、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,进一步整合聚合资源、激发动力活力。
(三)提高纪录片创作质量
5.增强艺术效果。对标全国一流作品、国际知名作品,跳出传统思维和手法限制,大胆创新叙事策略和表达手段,创作推出具有时代特点、契合观众审美需求,具有强大知识价值、文献价值、观赏价值的纪录片佳作。弘扬工匠精神,引导创作团队、创作人员潜心创作、精益求精,在题材选择、内容策划、现场拍摄、后期制作等方面均达到一流标准,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、更有内涵的观赏体验。
6.开展联合创作。深挖山东历史文化资源,每年聚焦一个主题,建立导师指导、以干代训机制,开展联合策划、联合制作、联合播出。围绕重大主题、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,鼓励制作机构与央视、省外头部机构开展联合拍摄,推出跨区域优质作品。鼓励制作机构选好具有文化共鸣、知识内涵的内容题材,与境外制作机构共同策划、联合拍摄,以国际化语态讲好山东故事、中国故事。
7.强化技术赋能。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,积极推动5G、云计算、VR、AR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,打造“艺术+技术+传播”新模式。广泛开展4K超高清技术制作,加强4K超高清纪录片供给,开展经典纪录片的超高清修复工作。积极应用空中航拍、多维特技、换轴变焦、拟音处理、数字人等制作和表现手段,推进沉浸式、互动式、虚拟现实等高新格式纪录片创作生产,增强视觉体验。
(四)拓展纪录片传播平台
8.加强编排播出。围绕重要时间节点,加强纪录片在电视平台播出的编排调度,推动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。认真落实国家广电总局对上星频道播出纪录片的要求,增加纪录片播出时长。鼓励省、市级广播电视台办好纪录片栏目,增加纪录片播出总量和黄金时段播出量,提升相关频道栏目专业化水平,打造“全省纪录片节目播出带”。积极参与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各类视听作品展播展映活动,争取和推荐优秀纪录片在央视、头部卫视专业纪录片频道播出。用好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共享平台,促进全省纪录片资源交流共享,组织优秀纪录片在省、市、县播出平台联合展播。
9.强化融合传播。顺应互联网传播趋势,办好“吾纪录”等新媒体账号,积极向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、“视听新时代”短视频宣传矩阵、全省广电新媒体宣传矩阵推送优秀作品,进行多平台矩阵式宣传。积极向头部视听平台推荐优秀作品,推动纪录片在有线电视、IPTV、OTT及互联网等平台融合传播,形成线上线下联动、大屏小屏共振的传播效应。开展“跟着纪录片去旅行”等活动,推动纪录片走进博物馆、景点等场所,丰富传播场景、扩大覆盖范围。
10.加强海外传播。更新国际传播纪录片创作思路和理念,尊重传播规律和受众审美习惯,选好题材、创新表达,以国际化语言讲好故事,提高吸引力和抵达率。有计划开展纪录片多语种译制,推动在境外媒体和平台播出,加强在网络平台的碎片化传播。引导和鼓励制作机构开展国际合拍和联合播出,推动山东纪录片“走出去”。组织制作机构参加国际纪录片节展,搭建“山东展台”、举办“山东专区”,多维度、多层次宣传山东优秀纪录片。
(五)优化纪录片创作管理服务
11.加强导向把握。各制作机构坚持守正创新、秉持纪实精神,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在选题策划、脚本创作、人物选择、画面剪辑等各方面、各环节提高标准、严格审核,把好主题关、内容关、人员关、审美关。各播出平台认真落实“播前三审、重播重审”制度,确保守住底线、把好导向。加强省级上星频道纪录片播出备案管理,加强理论文献电视片的备案审查。
12.抓牢重点项目。建立全省重点纪录片项目库,每年面向全省征集和发布重大选题项目,形成谋划一批、创作一批、播出一批、储备一批的创作生产格局。开展重点项目策划论证,加强跟踪管理,健全指导服务机制,完善协拍体系,提高选题落实率、完成率、精品率,提升纪录片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。
13.开展推优评议。规范开展全省优秀纪录片年度和季度推选工作,坚持公开公正、质量第一,激发纪录片工作者创新创优活力。建立山东纪录片专家智库,常态化开展优秀纪录片的评议、研讨活动。办好山东省优秀纪录片分享会、优秀项目提案会等活动,建立纪录片行业与各界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。
14.强化人才支撑。实施“山东纪录片创作人才扶持计划”,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才、青年创新人才,特别是优秀导演、撰稿、摄像、剪辑、制片等核心人才。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等行业组织要常态化开展行业自律、专业培训、学术研讨、作品大赛等活动,凝聚行业力量、调动创作热情、促进健康发展推动驻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纪录片教育教学、创作研究,为山东纪录片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三、保障措施
各市、县要把纪录片工作摆上重要位置,加强统筹谋划、完善政策供给、优化发展环境,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,全面加强对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服务管理。各级制作机构要把纪录片作为重点节目形态和文化产品,加强选题策划、完善创作布局、实行重点项目带动,凝心聚力抓好重点作品创作传播。要整合聚合资源,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,建立健全与各行业、部门单位的协同合作机制,形成更强大发展合力。
各市、县和各制作机构要及时报告重点项目策划、拍摄制作、播出以及经验做法、发展亮点等情况,理论文献电视片要按程序立项、送审。
山东省广播电视局
2025年3月10日